5月9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 中国经济,且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第三次就是2016年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的这三次“发声”都说了啥?
权威人士在这三个时间点发声有何深意?
去年5月25日发表的《五问中国经济》一文,提出了当时经济运行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五个问题,即如何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为何出现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应如何应对?经济运行风险防控需注意什么?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权威人士一一进行了分析回答。
“权威人士”之所以在此时发声,文章其实给出了答案。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中国经济出现进一步回落。在国际供求格局变化,国内“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而专家民众对经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2016年1月4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重点 应该怎样转变、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社会能否承受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冲击、如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 得预期成效等供给侧改革涉及的七个方面,权威人士再次进行了详细解读。
事实上,“供给侧改革”这一新词在2015年末首次进入公众视野。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015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成会议热词。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今天发表的《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也提出了五个问题,均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权威人士在回答时,还涉及了股市、楼市、物价等多项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此次权威人士“发声”谈中国经济问题,正值一季度结束,各项经济数据已经出来,一季度GDP增长6.7%,开局良好,但经济下行压力仍比较大。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权威人士”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由来已久,《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曾指出: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是沿袭自中共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
据官方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至去年5月《人民日报》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
那么“权威人士”到底是谁?有媒体分析指出,人民日报中权威人士的文章,是一种“短、实、新”的文风。这种文风,代表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 干部文风要求的高标准。但是,“权威人士”是国家领导人的几率可能不大,领导人一般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此外,之前解读宏观经济政策 的专家学者均进行署名。因此,综合来看,应该是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部署,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发改委主任,发改委分管宏观政策研究的副主 任等这样级别的官员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