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资本市场已形成“供销社概念股”,发展经历多次变革产权问题待明晰
本报记者 吴睿
供销社在国人的记忆中,充当过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角色。如今的供销社已成长为中国商贸流通领域的庞然大物,还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2011年,中国供销集团以960多亿的营业收入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3位。
2015年12月以来,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云南等多个省公布供销合作社改革方案,打造“农民办事不出村”的村级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到 2020年,村级综合服务社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供销合作社将实现全系统购销总额达到5000亿元,电商交易占比50%以上,签订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到 1000万亩以上,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达到100亿元。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张晓山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销合作社的业务重心还是要放在“三农”上面,主要要解决好经营主体地位和产权问题。
一统天下的“超级超市”
“那个时候在供销社工作,比在财政局、税务局这些机关上班都要更‘体面’。”曾在原武昌县(现为武汉市江夏区)供销社工作过的周刚(化名)告诉 长江商报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是农民购买各类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最主要的渠道,发放烟、豆腐、化肥等各类票证多达数十种。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购买烟、酒、布匹、豆腐、煤油、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或者是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都要凭票到供销社门店购买,这些票是由供销社每月按户籍人口数量发放。有时没有购物“指标”,还要到供销社找关系“走后门”。
周刚早年供职的供销合作社遍布全国,起源可以追溯到1918年创办的北京大学消费公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供销合作社,并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成为一个个县域商业的龙头老大。此后长达数十年,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要和供销社挂钩,供销社在一个时期内长期成为 农村一统天下的“超级超市”。
浙江省县级市江山市在1949年9月就建立了江山县供销商店,1950年5月改建为供销合作总社,到了1952年,全县先后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 27个,职工达400多人,成为当时全县最庞大的系统。全县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销,均由供销合作社来承担,甚至包揽了粮油、生猪、木材、手工业生产 和私营商业改造任务。江山离休干部杨芝荣回忆,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公社的书记、社长中多半是原供销合作社的干部,各区、社都能见到原供销社干部的 身影。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与农村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供销社的“专营”地位被逐步取消,传统职能日渐弱化,传 统优势逐步丧失,但供销社在农村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湖北省随县供销社是全国最年轻的县级供销社之一,这个2010年11月随着随县行政区划调整而设的 供销社,如今已经是全国百强县级供销社。
成立头两年,随县供销社完成农资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烟花爆竹经营公司、种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组建,并采取“集镇供销超市+庄稼医院+专业合作 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模式,基本实现镇镇有供销超市、村村综合服务社全覆盖。这个供销社还以农机、农技服务为突破口,成立第二年就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 科技示范户合作,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随县供销社系统土地托管服务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10。
上市公司的“供销社概念股”
随着各类经济组织的增加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加快,供销社似乎已经淡出人们视野。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供销合作社至今仍是国内零售网点最 密集且具一定垄断特性的系统,经营业务已经不仅仅是覆盖“三农”,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大型企业集团。截至2014年底,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共有集体企业 18504个,有限责任公司1394个,股份有限公司756个,股份合作公司1845个,基层社经营网点32.5万个。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就下辖有16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其中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供销集团,2014年底总资产达到1000亿元,营业收入 1411亿元,主营农资、棉花、再生资源、农村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房地产、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国际贸易、海洋水产、石油等业务,拥有一批大型生产、 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经营服务网络体系遍布全国各地。
地方供销社实力也较为雄厚。连续保持在“全国十强省级社”方阵的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全省系统经营业务涉及棉花贸易、纺织、农资、农产品、房地产、酒店宾馆、物业管理、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仓储运输、再生资源、农村便民金融、电子商务、典当担保等领域。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业务跳出“三农”,供销合作社系统还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形成阵容庞大的“供销社概念股”。
辉隆股份(002556.SZ)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首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是与安徽省供销合作联合社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的安徽省供销商业总公司,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氮肥、钾肥和复混肥,是安徽省最大的农资商贸流通企业。
主要从事各类种子的生产、收购、销售和棉花的收购、加工、销售以及棉油、番茄酱、番茄粉的加工、销售的敦煌种业(600354.SZ),参股股 东中就有敦煌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金塔县供销合作联社。湖北省供销社系统“第一股”银丰棉花(831029.SZ),去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成为全国 省级棉花企业“第一股”。
来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方网站的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时期,供销合作社全系统企业资产年均增长16.2%,近3年随着综合改革深入推 进,企业资产每年增加1000亿元,已突破1.2万亿元。仅2014年一年时间,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实现 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13.8%。公开报道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正在推进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希望真正打造成中国商贸流通业巨无霸。
经营主体地位和产权待明晰
尽管如今的供销合作社已经成长为中国商贸流通领域的庞然大物,但伴随着供销合作社成长的一些瓶颈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前几年,有关东部沿海某县级市“供销社改制上亿元资产不翼而飞”的举报让媒体关注。
上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社有企业工作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王侠也曾表示,供销合作社主营业务领域产能过剩、市 场低迷,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社有企业自身还存在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够,为农服务能力不强,经营机制不活、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等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致力于农民合作组织研究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指出,供销社体制经历了由民办到官办,由集体改全民,再由官办改民办,由 全民改集体的多次反复,从而使供销社的产权关系变得极其复杂。在实际中,有的地方政府将供销社一卖了事,有的将社有资产改为国有资产,还有的平调社有资 产,更多的则是将供销社边缘化,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个别供销社的领导和职工假改革之名行谋私之实。或以基层社名义开展经营运作, 实则主要靠收取门店设施的租赁费为主,不再直接开展商品经营,为农服务功能大为萎缩。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张晓山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供销社业务比较多,而且很综合,其业务重心还 是要放在“三农”上面,也就是中央提出的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做到“为农、务 农、姓农”。
就现实情况来看,供销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变革。张晓山认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供销社的经营主体地位和产权问题,包括社有企业和基层 社作为法人单位,其资产属于谁?谁是社员?具有什么条件才能当社员?社员和员工的关系、中央到地方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关系都需要理清。
张晓山表示,供销合作社在全国的发展情况不同,有的地方发展较好,有的地方组织比较涣散,各地还是要按照中央制定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进 行改革,增强为农服务,增强供销合作社自身活力,明晰各级供销合作社以及供销合作社与社办企业之间的关系定位,建立健全的符合市场经济的产权关系,真正办 成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