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建刚,一位在司法改革背景下转行当法官的著名律师。明天是他39周岁的生日,在接近不惑之年,商建刚完成了角色的转换。通过上海首批法官、检察官遴选,商建刚成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并在7月23日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上获得正式任命。
自1999年3月成为律师以来,商建刚投身于此。他曾经代理全国首例“私服”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并在31岁时担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 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成为上海最年轻的专业委员会主任。16年律师生涯过后,今年7月7日,商建刚的律师证被注销,他舍弃律师身份,选择了法官。他的妻子 沈奕菲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正式成为法官的第一天,商建刚、沈奕菲夫妇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他们对于此次职业 角色转换的考虑与期待。
“法官在我心中是高尚的”
北青报:作为著名律师,你参加遴选并转型为法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上海遴选委主任沈国明透露,在他的讲座结束后,你曾经找他谈参与遴选的问题,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形以及你当时的想法?
商建刚:那是今年1月8日,沈国明在律师协会讲依法治国,我特意去听,讲座内容包括法官独立裁判、反腐措施、司法独立性、成立知识产权法院等 等,其中也提到从律师中遴选法官。整个司法改革措施听下来之后,我认为是激动人心的。讲座结束后,我特意走上去,问了他几个问题,譬如遴选是真的吗?是真 的遴选吗?
其实,我以前参加过一次遴选。后来,我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表示感谢我的参与。这次我也想了解一下遴选的相关情况,之后我报了名。在整个过程的参与中,我觉得这次是真的搞遴选,采取全过程录像的方式。包括抽签面试,也是在摄像机下面进行,过程非常正规。
北青报:那在你的心目中,律师和法官的角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律师事业蒸蒸日上之时,选择转行做法官?
商建刚:我曾经给女儿解释过什么是律师,什么是法官。律师是帮助人的人,律师在服务客户时,不要把自己当做律师,要把自己当成当事人;法官是解 释法律的人,在我心中是高尚的。法律条文与当今社会怎么匹配,是由法官在做连接工作。我做律师时,天天在研究法官判案,讨论他们是怎么判、为什么这么判。 在个案当中解释法律,法官这个角色和司法的距离更近。而且,律师是有瓶颈的,我做了16年律师,直接服务的客户是不多的,是非常有限的。做法官则不一样, 判决书就是一个个案,有自身特色,判完以后全社会都会关注。
“我没有离开法律事业,而且是更接近了”
北青报:之前有媒体报道时将你冠以“千万律师”之名,你怎么看待这种称谓,与实际情况符合吗?
商建刚:这是媒体的一种误读。作为律师,是有一个团队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我当时的意思是,我们整个团队去年给律师事务所带来的营业额是1000多万,并不是我个人的,而且在遴选法官时,没有一个遴选条件是与创收有关的。
北青报:你做了16年的律师,现在要舍弃律师身份,转而出任法官,心中有没有失落感?
商建刚:我觉得,不要放大失落感。身份转换后,生活方式确实改变了。毕竟做了那么多年律师,工作方式很自由,而现在对自己会有很多要求,用规矩来要求自己。但并不是说当法官就不自由,我以后每天可以按时回家,多一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这不是更自由吗?
北青报:而且你也并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法律事业。
商建刚:对,我没有离开法律事业,而且是更接近了。我觉得,做律师是杂家,什么都要做;做法官是专家,因为一个案子出来,全社会都要评价。
我觉得这是一种规律:先做一段时间的律师,因为律师是很锻炼人的,从律师做起。司法改革的措施很好,应该在律师中遴选法官。既做律师,又做法官,这也是我在法律系读书时所追求的。我今天是第一个,但我相信绝对不是唯一一个。
希望能够成为“有用的工具”
北青报:你转换角色出任法官,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关注,媒体也多次进行报道,你怎么看待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商建刚: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有用的工具”,如果我能带动社会更多地去了解、关注这件事情,如果以后能有更多的律师参与到法官、检察官的遴选中,法学院的学生会觉得这是律师职业的一条道路,那么我的选择就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