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最出色的幻想者一直有一个幻想:能在一个国际文学交流的场合,与他心目中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最杰出的幻想者之一相见。他甚至想好了和对方说的第一句话。
直到后者去世,幻想都没有变成现实。
前者是莫言,后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今莫言终于把他早就想好的那句开场白说了出来:"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是一个特定的契机,让幻想变成现实,让莫言得以说出这句话。这是在一个国际文学交流的场合: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地点是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马尔斯克不在,马尔克斯又无处不在。
莫言在研讨会上的"压轴"发言,某种程度上,是与马尔克斯跨越时空的一场对话。见证者中,有莫言的中国同行,有马尔克斯的文坛后辈,有哥伦比亚总统,当然,还有中国总理李克强。
总理成了莫言与马尔克斯"对话"的桥梁
莫言坐在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的左侧。这是总统亲自安排的,他对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得主的来访极为重视。
桑托斯说,自己非常荣幸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多年好友。他还对中国客人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他到公寓拜访马尔克斯时的一段往事。
总统阁下成了莫言与马尔克斯"对话"的桥梁。
无独有偶,李克强总理此前一天在桑托斯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引述了莫言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对马尔克斯的评价,以此表达拉美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
总理也成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话"的桥梁。
骏马变成火箭,马尔克斯变成什么
莫言作为幻想者的气质,在哥伦比亚表露无遗。他说:"当年我坐着时速50公里的火车回家,幻想自己骑着一匹骏马在田野奔驰。现在坐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我觉得自己是骑在一枚火箭上向月亮奔驰。现实变了幻想也在变,不了解最新的现实,幻想不能展开翅膀。"
莫言口中的现实是:中国作家30年来有大量作品,我也相信,哥伦比亚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希望随着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展加深,更多文学作品翻译成对方文字获得阅读。
另一位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中国作家、年仅26岁的蒋方舟说:"中国读者对拉美文学并不陌生,可我们的印象却停留在马尔克斯,正如拉美对我国文学的认识停留在鲁迅。而事实上,两国的文化都在不断突破和变化。"
中国文坛这"一老一小",在对中拉文学关系的现实判断上,意见一致。
《百年孤独》那个著名开头的影子
哥伦比亚小说家圣地亚哥•坎博阿在发言中提到,曾经有人这样评论:如果所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读者组成一个国家,那将是拉美人口最多的国家,形 成一个"文学国度"。他们来自不同种族、文化,说不同语言,他们可能说20、30、40种语言,但总有一种方式进行沟通,就是通过马尔克斯的作品。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幻想气质的评价,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这样的想象力。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想象,所有马尔克斯的中国读者组成一个省的话,将是中国人口排第几位的省。遗憾的是,莫言的哥伦比亚读者恐怕不算太多。或许能组成一个镇子,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或者,同样为莫言所钟爱的福克纳笔下的杰弗生镇?
无论如何,这场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都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正如李克强在会上所言:"刚才莫言先生说,35年后,不知道现实会变成什么样子。我 想,35年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今年是中哥建交35周年),不仅会记住昨天经贸协议的签署,也一定不会忘记今天的中拉人文对话。我们的合作, 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总理这番话,是不是有点《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之后……"的影子?
作为各自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莫言与马尔克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成了中哥、中拉之间文明对话的桥梁。他们身后,李克强既是这场对话的见证者,更是文明对话的"架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