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从孤单到全民狂欢 折射社会心态逐步开放

   2013-11-11 61
核心提示:“光棍节”已然成了年轻人的一个狂欢由头。

从“一人孤单”到“全民狂欢”

――光棍节折射多元文化下的社会之变

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李薇一边在网上回看最新播出的“黄金剩女”“脱单”励志剧《咱们结婚吧》,一边插空浏览着购物网站,并不停地往“购物车”里添加物品,迫不及待等着那个“秒杀”时刻。

千里之外的北京,王蓓蓓和老公两人在电脑前耐心回复着买家购物咨询的同时,还忙着和快递公司联系发货事宜,全力以赴迎接这一年一次的网络销售“盛宴”。

李薇和王蓓蓓这两位“80后”女生的等待都来源于“双十一”。不同的是,前者是这个节日的消费主体,而后者是赚钱的卖家。

从害怕光棍节的落寞到消费节日的快感

李薇上大学时20岁,单身。“最怕光棍节时的落寞感,如今到了剩女的年纪,反而有了‘消费’节日的快感。”李薇说,不知道是自己变成熟了,还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年轻人的婚恋观。

“光棍节”已然成了年轻人的一个狂欢由头。现如今,不仅很多已婚男女会在11月11日这天庆祝,更有不少人选择在这天领证结婚,将4个1理解为“一心一意”“一生一世”。

荧屏的“光棍节”档期也越来越“紧凑”。《我爱的是你爱我》《甜心巧克力》《咱们结婚吧》等多部或“甜蜜系”或“治愈系”的影视剧在“双十一”前后推出。

从特指男性的“光棍”延伸至女性,从孤单过节到购物狂欢,从恐惧单身到“光复单身”,“光棍节”演变到“双十一”,虽然日期没变,节日本身的意义和承载的文化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夏学銮说,现在年轻人比较时尚开放,不再过多地压抑情感,过“光棍节”等节日是一种宣泄苦闷、表达情怀的不错方式,已远远超出了节日的字面意义。

全民血拼的网购节

光棍节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年轻人的思想状态上,还渗透到了商业模式。

2009年,淘宝商城首次举办以“双十一”为口号的促销活动,如今愈演愈烈已然成为全民网络购物狂欢节。

王蓓蓓4年前辞去了稳定的律师工作,和老公一起开了家网店销售服装、箱包、配件等,去年“双十一”当天收入10万多元,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销量。“‘双十一’释放出了网络消费的巨大潜力,也带给我们年轻人网络创业的动力。”她说。

2012年,淘宝全网在“双十一”创下了191亿元收入,相当于当天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30%。今年有2万多商家参与“双十一”活动,规模为去年两倍。

专家认为,把仅具文化意味的“光棍节”打造成全民血拼的“网购节”,让网购时点定格,把网购上升到商业文化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商业生态。

网络节日折射社会心态逐步开放

其实,近年来像“光棍节”这种民间自创的节日层出不穷。网络情人节、光棍节、潘拷凇“3・7”女生节、“8・3”男人节等诸多“草根”节日一经传出,在网上都能得到大批网友呼应。真正过节也好,“打个酱油”也罢,从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频频转发的节日“段子”不难发现,这些节日已足以产生话题效应。

专家认为,“造节”就和“造词”一样,凭借网络强大的传播力量迅速蔓延,这是当前社会心态逐步开放和文化包容性增强的体现,表达着某一群体的心理诉求,只要不媚俗、不恶搞,便无可厚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活跃社会文化和发展。

丰富多元的当下氛围,给普通人带来了机会。王蓓蓓的网店年营业额已经达到500万元,但她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进货卖货,“正在筹划注册自己的品牌。”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赵倩 任沁沁)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