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化“三单两库”,确保放得下去
“放管服”工作,放是前提。东莞市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三单两库”,为“市局放得下、基层接得住”奠定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权责清单。通过“三上三下”,认真梳理完成“四品一械”许可、检查、强制、处罚等各项职权共360项,经征求意见后向社会公布,并与省2016版《行政许可通用目录》对接。其中,细化权责分工,共向设立了分局的28个镇(街道)下放事权195项,占54%;向水乡五镇下放事权83项,占23%。
二是建立健全风险清单。东莞市局印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统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市局统筹规划、部署监督,分局(监督站)执行反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并已在风险识别与风险监测基础上,按照行业、企业、领域、环节、风险集中度等关键要素,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分品种、分环节制定了风险企业清单、监管风险点清单及事中事后监管表。
三是建立健全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立足权责清单与风险清单,围绕日常检查,研究制定“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清单包括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等要素,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
四是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名录库。按照“谁许可,谁登记”的原则,稳步推进市场主体名录库建库工作。目前,已有“四品一械”企业、检验机构共计8万多家市场主体已完成入库,并建立了重点企业名录。
五是建立健全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结合网格化监管工作,推动建立市、镇街两级监管人员、协管人员名录。目前,已对全市系统3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各镇街1563个网格3091余名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网格管理员)开展信息采集。
二、强化“六项措施”,确保管得起来
“放管服”工作,管是关键。职权下放后,东莞市局大力推动工作重心由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全面推行双随机(飞行)检查,做到有查必随机(飞行),随机(飞行)必精准,精准必留痕,留痕必公开。
一是检查工作制度化。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共三方面40项,其中,印发市局简政强镇实施方案,与镇街政府、园区管委会签订了行政委托协议,为各分局、监督站更换执法专用章,落实了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组织编制了市局下放事项操作规程,使分局、监督站对下放事项能及时上手。
二是检查范围全面化。草拟《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对“四品一械”实行全类型、全环节日常检查。通过“随机抽查”与“有因检查”相结合,突出对重点品种、重要环节的“风险防控”,以及对失信、经营异常、举报投诉较多企业的“安全审计”。
三是检查频率常态化。全市系统在日常监管中全部采用随机方式,针对部分科室、基层人员较少、相对人数量庞大的情况,也要求做到检查对象随机或检查时间随机,确保随机检查成为日常监管中的“常态化”模式。期间,市局领导率先垂范,经常带队到镇街、企业开展随机检查。今年1-8月,全市系统通过双随机抽查企业达57063家次。
四是检查目标精准化。严格按照风险清单明确的风险企业清单、监管风险点清单,开展分级分类管理。一方面,针对存在风险较大的生产经营对象开展飞行检查;另一方面,针对“四品一械”生产经营的风险环节确定飞行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监管。
五是检查动作痕迹化。建立日常监管台账,每次飞行检查都做到检查有方案、现场有笔录、发现问题有处理意见、处理事项有结果、检查笔录有签字,监管执法人员带回的监督检查记录卡作为台账留存,实现日常监管“全程留痕、随时查控、动态管理”。2016年,东莞市局全面推进网格化智能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将把检查情况通过互联网实时上传到数据库,数据将经过整合分析,更好地运用于风险监测,有利于把问题抓早抓小,防患未然。
六是检查结果透明化。对“四品一械”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分类管理,严格落实“黑名单”管理制度,完善“黑名单数据库”,对严重违法企业和相关人员实施行业限入;落实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生产经营主体退出制度,强化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信用管理。设立企业红黑榜,将守法企业和失信单位以红黑榜的形式在媒体上予以曝光。2016年上半年,共发布各类公示公告84期次。
三、优化“三种环境”,确保促得发展
“放管服”工作,服是重要一环。东莞市局以监管促发展,用服务助转型,为食品医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年总产值近650亿元,销售总额超480亿元。徐记、雀巢司、太阳神、众生药业和华润雪花啤酒等5家食品药品领域企业纳税分别达亿元以上。
一是营造务实的政策环境。推动省局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有利于食品药品监管改革创新在东莞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东莞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目录》及其配套措施、小餐饮行政许可工作指导意见以及“四品一械”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按照宽进原则,做到压时限、减程序,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筹建审评认证中心,为企业办事许可、政策引导和认证注册服务。
二是营造宽松的办事环境。落实窗口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进首问负责制、限期办结制,实行不停顿办公制。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受理、网上审批。2015年全市系统受理行政许可申请32796件,均严格按审批时限办理,办结率100%,无超时办结事项。
三是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职能、信息、技术优势,由局领导带队走访了解制约企业发展或转型升级的“瓶颈”,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为有意向进入东莞企业开展贴身服务,为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企业开设绿色通道。目前,全市持证食品生产企业有1015家,约占全省的10%,总数居全省第3位,形成麻涌粮油食品、茶山烘焙食品、道滘特色食品、南城饮料制造等产业集聚区。松山湖园区已引进10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有19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新版GMP,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0亿多元。医疗器械领域聚集了金美济、科威、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制造企业。
东莞市局“放管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监管对象与监管力量对比悬殊。一方面全市食品药品企业数量超过23.5万家,即全市系统在编人员人均需监管605家企业,大大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全市系统编制数只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47/10000,距离全省1.1/10000、全国的1.5/10000差距明显。在推行双随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做到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尴尬。二是商改后事中事后监管压力大。当前,东莞正在推行商事登记改革,先照后证、开展企业集群注册登记及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难度。按照2015年数据,东莞市局后续监管任务量达29025条,占全市总量的56.7%。2016年1-8月,后续监管任务量为31578条,占全市总量的59.71%。后续监管非常繁重。
下来,东莞市局将以贯彻“四个最严”为统揽,以落实“四有两责”为保证,以强化问题导向、风险防控为抓手,以转变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驱动,以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