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鄢银婵
3月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称,其在组织开展的面膜类化妆品监督抽检中,发现11家企业39批次面膜类产品存在非法添加禁用物质问题,总局要求对已上市销售产品立即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已是今年食药监系统第二次对面膜“开刀”。
1月9日,广东省食药监局发布通告称,在抽检的118家化妆品生产企业中发现35家未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包括俏十岁、黛莱美等微商界知名品牌均上榜。
有分析认为,缺乏质量保障的面膜屡被查处会在极大程度上令部分微商面临信任危机;这也意味着,经历了前期野蛮草根生长后,微商领域将进入整顿调整期。
通报显示,广州白云区新市艾璐诗化妆品厂的17批次产品、朗曜日化(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9批次产品、广州市卓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3批次产品、广州天姿丽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产品等均被检出含有禁用物质氯倍他索丙酸酯。
引人关注的是,在面膜中添加氯倍他索丙酸酯这一违规行为并不少见。仅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食药监局就通报了两次,其中朗曜日化(上海)有限公司均有上榜。而在各个省发布的相关通报中,包括樊文花等知名品牌也均涉入其中。
“氯倍他索丙酸酯又叫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在同等剂量下,其抗炎作用为氟轻松的18.7倍,应用到皮肤领 域能在最短时间里达到嫩肤、美白的效果,但长期使用除了激素依赖性皮炎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肺部功能障碍。”皮肤科专家罗志表示。
不过,监管部门频繁通报并未影响该类面膜的市场销量。记者通过淘宝网站查询发现,多个涉事面膜销量并未减少,大多数月销量均在百件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食药监局通报的违规产品中,有几款面膜也是朋友圈的“熟客”,比如仟佰草洋甘菊舒敏修护隐形面膜、红粉菲菲蜗牛面膜等。
眼下,“卖面膜的”几乎已成为微商的代名词。在发展前期,不少卖家都会采用通过代加工企业贴牌的方式,一盒面膜的生产成本仅3元左右,而在朋友圈经过代理层层加价后往往售价在30元左右。
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的这批面膜,有不少也是代工模式生产的。可以说,国内有2/3的面膜品牌都这样生产,门槛非常低,不合规也很常见。”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化妆品办公室人士表示。
而“毒面膜”频频成为网络热词,也让不少微商暗自叫苦。“现在的成交量和以前没法比。”李玉(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朋友圈卖了三年面膜,前年巅峰时期月收入可达3万元,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意就冷了,客源很难拓展。
“缺乏质量保障的面膜确实令微商现在面临着信任危机,这也意味着经历了前期草根野蛮生长后,微商领域即将进入整顿调整期。”上述化妆品协会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