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互联网公司在华大多水土不服,Uber为何例外

   2015-07-02 16
核心提示:不关心数字,更强调可靠性新京报:Uber从未公开过中国市场的相关数据。其实很想了解进入国内的几种车型各自用户、订单数。感觉上

不关心数字,更强调可靠性

新京报:Uber从未公开过中国市场的相关数据。其实很想了解进入国内的几种车型各自用户、订单数。感觉上来讲,周围人都在使用“人民优步”,别种少有问津,是这样的吗?

Jen:不仅在中国。优步在全球各个地方,绝大部分订单来自经济出行,80%、90%都是经济类车型。

新京报: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公布任何国内数字?

Jen:数字每天都在变化,我们认为公布比例更为客观真实。可以公布的一个指标是预计到达时间,即从叫车到车辆到达的等待时间。在北京平均5分钟,杭州平均3分钟。

也就是说,相比数字,我们更强调可靠性,让用户亲身感受产品,只要用户能叫到车,在这个城市中有多少辆车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优步通过实时定位将空车和乘客的叫车需求即时、就近匹配,并通过算法计算出车辆的预计到达时间,再通过弹性定价方式调节供需,充分提高效率,给用户最好的体验。。从2010年诞生至今优步都在不断完善产品,精准算法,和提升可靠性。

新京报:滴滴快的在发布会上不止一次提及“整体订单数据已经是优步全球的6倍,国内业务是优步近30倍”。Uber官方可否印证这组数字的真实性。

Jen:我们不会在数字上跟友商同行进行直接回应。产品做好了,自然有更多人用我们。

但你可以感觉到的是目前用户的反应,其实用户已经生活在数字中,你周围朋友谁成了优步司机,谁成了优步乘客。作为产品制造者,只要打造最好的产品,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好处就够了。在高速变化的行业中,数字不是我们最关注的。

去中心化运营,满足本地化需求

新京报:滴滴快的业务线快速拓展,先后推出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还要涉及公交等等,目标是打造一站式出行平台。Uber并没有追随友商的打法,不过外界也不十分看得懂,你们在中国的扩张节奏。

Jen:优步在全球都是专注在共享交通,就是拼车的概念。当然还有豪华车、普通车之分,在美国等国家由于交通网络搭建成熟,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了美食快送、快递等服务。

但全球一致的决策是--专注在非公共交通领域出行,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所以你看到优步不会做公交车,在绝大部分地区也都没有涉足出租车。

在中国,为了符合中国战略,我们也会作出本地化的改变。一是车辆类型更加多样化,二是功能本土化,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新京报:在履新上任之后,对Uber中国在发展战略上有什么想法?你本人经常在北京吗?北京会是一个优步大本营和决策中心的角色吗?

Jen:优步全球的原则是非中心化运营,目前已经进入到全球300多个城市。非中心化管理,决定了灵活自主应变能力更强。对于地方化需求、问题,能作出及时地反应。

强调一下,优步是以城市为单位来运营的,不是中心化运营。因此目前在中国并没有一个特别整体的业务策略。

鼓励创新,要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

新京报:进入中国以来,Uber遇到的最大阻碍会是什么?来自急速膨胀的竞争对手,还是在政策上?

Jen:优步进入中国一年,时间还不久。在全球范围来看,优步在每一个城市其实都是一家创业企业。

既然是高科技、小的创业公司就要不断学习磨合,全球都是如此。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们都有心理准备,保持心态积极乐观。

高科技创业公司遇到的挑战机遇是一致的,任何一家都会遇到,不管是来自友商还是政策层面。一家公司永远把自己做的更好,能否成功的因素,不是来自于外界。

新京报:像国外一样,Uber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间不断面临政策藩篱。最近一次较大纠纷发生在洛阳,此前广州、成都分公司也曾先后被查。常常受到“涉嫌非法经营”的指控,Uber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样的?

Jen:国内各地情况确实都不一样,我可以说一个优步的大原则。

我们是非常年轻的团队,进入中国刚一年,处于不断学习磨合完善。应该要感激这个环境,允许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政策环境在鼓励宽容的同时也有所要求,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规范化产品运营,利用高标准约束完善自己,才能有大的发展。

新京报:国内法规政策和国外相比有何异同。Uber又对国内政策有何期许?

Jen:美国有40多个州和城市已经把约车平台公司合法化,有很清晰的规则和指导。实际上,每个市场其实差不多,我并没有觉得中国有什么特殊性。

我自己有很大信心,中国现在整个政策环境鼓励创新。我所期望的是,可以在一个公平竞争、稳定和谐的环境下鼓励创新。任何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公司,包括出行、外卖、电商、快递领域,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帮助用户生活更简便。

“城市的儿子和女儿”

新京报:之前国外互联网公司入华,从来没有适应得很好的例子,google、Paypal、yahoo……

Jen:优步进入中国后考虑的就是怎么样让产品本土化。不是更像一个中国公司,就是一个中国公司。我们运营管理团队都是中国人,每一个城市运营团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公司内部叫“城市的儿子和女儿”。

同时,数据中心、服务器也都在中国,我们是一个非常本土化地公司。我们还与百度、神州数码等很多中国知名企业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更便捷的服务。

新京报:在阿里腾讯两巨头夹击、众多智能出行创业公司兴起的背景下,Uber却在国内发展势头不减,且如友商所说的“具有舆论豁免权”。这种不大符合以往规律的情况如何形成的,请你解读一下。

Jen:本土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和过去纯线上的互联网公司不同,他们做到本土化可能比较难。我们是O2O公司,具体的服务都需要与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出,,这样的产品打造方式、运营模式,更容易实现本土化。

区别是,优步技术是全球的技术。拿苹果公司举一个例子,苹果商店销售渠道的受益者是谁?都是本土用户,技术却是在国外,也没有适应得不好。怎么把先进的技术、运营本土化,让每个消费者体验到,应该是我们要考虑的。

新京报:对比以滴滴为代表的本土企业,Uber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Jen:从产品技术而言,我们打造了5年,不断在精确算法、优化弹性定价等;在运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管理团队自主权方面,流程灵活性强。

输赢,让消费者去选择

新京报:不占少数的人都认为,不久的未来滴滴和优步在国内市场上必有一战,杀到你死我活。你判断时点将何时到来,Uber会赢吗?

Jen:我还是要说,优步从来专注于优化产品运营,不断本土化 ,每一个人专注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非要“你死我活”,就让消费者去选择吧。我们只要打造产品就好了。我还是希望良性竞争,这对消费者是最好的。

新京报:有人认为,Uber从技术上可能胜过滴滴,但这是在中国,对于政策的体察和判断是优步最大短板。你怎么看?

Jen:中国有中国的政策环境特点,放眼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本身的文化特点、政策法规。优步以一个开放合作态度对待每一地区的文化和政治特点。

新京报:友商对于用户和司机端的补贴动辄宣布“10亿”,Uber对于乘客几乎没有任何补贴存在,然而中国的消费者恰恰对价格非常敏感,为何采取这种策略?

Jen:不只有中国,世界上所有地方消费者都一样,都对价格敏感。像印度像东南亚,都期待价格更经济实惠。

我们从来没有给乘客端补贴,只对新用户有优惠政策。这样做是希望最后落到运营效率上,让用户选择,看产品是否好用、高效。

新京报:以腾讯、阿里的市值体量对比,Uber一直补贴下去也是耗不过两家巨头的。至少从砸钱单一方面来看是这样。

Jen:我们和巨头不太一样,作为5年相对年轻的高科技公司,把灵魂和心血、所有资源精力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大公司却是有很多延伸业务线要发展。

要做“一个有趣的品牌”

新京报:对于Uber产品本身,我收集了下用户比较集中的意见,像地图定位不准确,以及乘客不能提前知晓一段行程的价格,不敢选用。

Jen:对于地图的问题,我们产品确实还在不断完善中,相比于一年前,我们看到已经进步很大。行程价格方面,虽然我们的App可以让乘客不输入目的地,避免造成司机拒载的问题,但是你只要输入目的地,是显示预估价的。

新京报:Uber在中国市场很少打广告,同时显得有点“清高”,爱走“高端范儿”。会不会让本土消费者有距离感?

Jen:在推广方面,优步侧重于口口相传,让用户生活在产品中。我们其实做过许许多多很有意思的市场推广。现在有些互联网公司有一点“没意 思”,我们想做“有意思,好玩的事”。其实也不是走高端。我们在全球都是同样的策略,希望大家想起优步不只想到出行,还把我们当成一个好玩的有趣的品牌。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 xna8wbw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