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央行近日进行定向正回购的传言令债市掀起波澜。周四早间,中国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一度冲高,随后涨幅收窄。
据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称,央行近期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七天、14天和28天;价格方面,则以市场利率定价。
但是定向正回购的具体规模并未可知,报道仅提到,部分大行因资金过多,而又无法提前归还中期借贷便利(MLF),所以转而向央行申请进行正回购,以释放过多资金。按此估算,总的操作量应该逾千亿元人民币。
对此,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点评称,定向正回购是资金面宽松的结果,而非央行主动紧缩。申请定向正回购是因为部分机构超储太高,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背景下,资金无处可去,主动向央行申请正回购。
他还提到,如果资金利率的宽松反映的如果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叠加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正回购开启反而有可能是货币宽松开始的起点。
比如,2014年春节后与当前有相似的宏观经济背景,也出现了市场资金面极度宽松银行主动上报正回购需求,央行开启正回购的状况,但这恰恰是货币宽松的起点,二季度央行持续定向降准、再贷款和PSL助力经济稳增长。
李奇霖认为,正回购开启反映机构买“短”避“长”的心态。机构将多余资金配置选择短期限正回购,也不愿意配置长端,主因是长端受制于持续的地方置换债供给压力:
一是招标利率太低挤出机构配置利率/金融债配置需求,资产端收益率吃亏有做窄信用利差的动力;二是地方置换债招标结果良好,最后置换规模可能还不止于这1万亿。但随着期限利差走扩,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也有充足动力维系短端稳定,配置长端安全边际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