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增长面临三个难点

   2014-03-25 10
核心提示:每一次中国经济重大数据的公布,都会引来国际舆论的热议。但这些意见之间的分歧较大,甚至是结论截然相反。关于中国GDP 7.5%左右

每一次中国经济重大数据的公布,都会引来国际舆论的热议。但这些意见之间的分歧较大,甚至是结论截然相反。

关于中国GDP 7.5%左右的增速,国际上就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国际舆论中的唱衰和质疑无非来自于中国目前面临的几个难点及焦点问题。

其实,对于这些难点,中国政府从未回避。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就毫不讳言,“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

不过,待政府工作报告等权威资料发布后,外界似乎恍然大悟:中国政府已提前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研判和应对。

难点之一:如何兼顾增长与质量

如何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增速?这的确是中国政府目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从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曾经的发展历程看,能够同时兼顾增长和质量两大指标的实不多见。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基本走的都是“先污染后 治理”的发展道路,即高增长伴随高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但其经济增长也随之放缓。1970年至今,美国的GDP 增速几乎没达到过6%,2000年后,更是长期在4%以下徘徊。英德法日等也大都如此。

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他们“高质量低速度”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来说,环保很重要、增长质量很重要,但增长速 度同样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兼顾增长和质量。这一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特定发展理念,就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 进。”

“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对增长与质 量、增长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作精辟阐述。外界也借此更加深刻领悟,中国政府为何面对困难和质疑仍自加压力,咬定7.5%增速不放松。

有应对挑战的决心,更要有创造奇迹的智慧。过去的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成色”如何?是否体现了兼顾增长与质量的发展目标?

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举行“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这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现场对2013年中国经济所作的概括总结。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简短的8个字,却有着难以估量的厚重和分量。这意味着在2013年,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增长与质量兼顾的运行轨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稳”体现在:2013年GDP增长率为7.7%,与上年的7.8%接近,同时2013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 为7.7%、7.5%、7.8%、7.7%,全年稳定平衡发展。“进”体现在:与年初预设的7.5%相比,超额完成,同时与其他国家同期相比,明显更快。 “好”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最大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46.1%,超过第二产业约2.2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取得实质性进步;二是2013年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2013年的政府工作做了如此回顾。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去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兼顾增长与质量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的,也是现实的。

就拿环保产业来说,在治理环境实现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像其他投资一样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分析说,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从长远看是环境保护、追求质量的必要和需要,但从短期来看,污染治理过程会带动相关 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他说,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又增加了200亿元,达到4576亿元。在投资结构方面,将压缩小型分散投资, 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资金主要投向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这些投资很好地体现了兼顾增长与质量的发展要求。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可能要超过5万亿元,其中,2013—2017年,实施《大气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估算全社会投入超1.7万亿元。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涉及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等7项内容。其中,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投资最大, 约6408亿元,所占比重为36.7%。

记者在查阅各省级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发现,“追求更高质量的GDP”成为今年各地工作的“重头戏”。如31个省份中,主动调低 GDP增速的省份多达22个,保持不变的有7个。但下调增速并不意味着缺少增长信心和不追求增长。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就表示,此目标既立足可能,又积极有 为,体现提质增效升级的导向,体现民生优先的理念,体现打基础、利长远的要求。

从地方政府的投资发展方向也可看出,主要转向和集中于产业升级及环保产业。如仅大气污染治理一项,河北省今年需要投入近千亿元;北京市未来5年 将投入近万亿元;山西省已初步梳理出2089项涉及4307亿元投资的大气质量改善重点工程;山东省到2020年全省大气污染治理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 元。

环境治理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到底有多大?有研究机构作了一项经济效应模拟测算,按照国家5年大气治理投资1.7万亿计算,将拉动我国GDP增长19422亿元,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污染反而成了好事,但产业发展总是要经历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变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健康发展都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难点之二: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可以说是近几年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中国经济难题之一,而关于中国经济崩溃论和硬着陆说的观点,也主要源于此。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无数个版本,让这一问题显得越发神秘和敏感。不过,国家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0.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亿元。

对于这一看似敏感的经济难题,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面对中外媒体记者公开表态:“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 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同时总理也表示,地方债务下一步将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地方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开始正视地方债务,提出了“控增量、压存量”等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湖南、陕西、贵州和西藏等地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吉林还提出要建立债务终身追责制度,建立长效风险控制机制。

2014年以来,重庆、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公布了当地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北京市审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拥军表示,北京市将对各级政府 性债务采取总量控制,确保全市债务规模稳中有降。逐年消化存量债务,对轨道交通、土地储备等债务规模较大的领域和单位进行动态监控。明确在债务管理中的主 体责任,制定明确的分年度还款计划。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指出,2014年湖北将增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运营能力、产业培育能力和风险控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规范举债行为。

“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李克强总理的这一公开评价,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的把握和能力。

而近日上海率先设立省级坏账银行专职处理地方政府不良债务的重磅消息,表明中国开始利用市场化机制,来规范应对、处理地方债务,这为彻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提供了机制性保障。

难点之三:如何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

房地产过热、房价高企及其引发的泡沫论、崩盘论等,也是国际舆论质疑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依据。

外界一直很期待和关注本届政府对房地产业会有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阐述不多,只是在“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从“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角度,提出了“以全体人民住 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指导原则,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做了较为具体的安排: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 万套以上。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有关房地产问题的回应简单明了:“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 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随后,总理又将话题转向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还是要用更多 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并称棚户区的上亿人“是政府心头之痛”,今年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

而对房地产市场“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的方向性表态,则意味着政府将出台更为有效而务实的调控措施。“分类调控”与“安居保障”的双管齐下,必将使房地产市场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