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32万亿元,创四年新高,当月社会融资2.58万亿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考虑到季节影响和中国央行控制信贷的行动,一些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信贷增长并未像数字看上去的那么突飞猛进,中国央行不会为此改变立场大幅收紧货币。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如此规模的社会融资很可能来自需求推动,它体现的不是经济体的实力,而是经济体的杠杆。目前唯有观望,观察中国央行接下来的行动。
·法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姚炜认为,不用在意银行贷款,中国的信贷增长依然缓慢。
即使1月信贷大增,也不代表中国央行会改变货币政策的立场,因为:
1、年初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通常都超过1万亿元;
2、据地方新闻,1月最后一周,国有四大行迫于央行压力收缩信贷,新增贷款规模由4400元缩减到3500亿元。
3、春节一结束,中国央行就开始从银行间市场回笼资金。
而且,中国的社会融资增速已经连续十个月减慢,1月同比增长17.5%,降至17个月最低点,去年12月增长17.9%。
法兴认为,中国信贷增长增速仍然越来越慢,今后很可能体现为经济增长下滑。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不用担心中国信贷急剧收紧。
1月信贷数据表明,虽然近来流动性紧张,市场对信托等影子银行产品更加担心,但信贷增长依然很快。
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央行允许1月信贷适当放宽,特别是通过银行贷款给予适当宽松,因为政府还希望推动投资和GDP增长,只想让信贷增长速度放慢。
春节前中国央行在银行间市场收紧货币也许是要避免银行贷款增长太快,或是避免贷款增长失控,并非像市场当时担心的那样要收紧货币。
·美银美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央行并不会真正收紧货币。
市场的影响可能并不确定。1月信贷增长有季节因素影响,但信贷增长依然强劲也是共识。
市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积极的,因为信贷数据让人对短期内经济增长有了信心,但它会让人更担心中国的金融系统和即将到来的去杠杆。
美银美林指出,1月社会融资极高部分源于外币贷款等并不重要的构成部分规模增加。这类组成部分产生的负债并没有传统意义的信贷那么多。
美银美林预计,虽然中国1月PMI数据疲弱,但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长可能稳定。
总之,1月信贷数据和中国央行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告诉我们,中国央行的政策立场依然是中性,不松也不紧。